全球各国政府针对加密货币的监管态度分析(世界各国政府应该禁止加密货币)
下面由小编针对全球各国政府针对加密货币的监管态度分析为您答疑解惑,希望能给您带来有一些有效参考。
放眼全球,已经有25个国家制定了针对加密货币有相应的监管法律,另有5个国家明确表示今年会出台专门的法规。
目前在20多个国家都可以看到加密货币通过线上交易所或线下支付的方式流通,但一半以上的国家都没有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是否准许加密货币作为支付工具或是准许兑换法币,可见全球各国针对区块链的立法都处于初期框架阶段。
各国为应对区块链迅速发展的态势进行现有法律框架的更新和补充,是一个可以预见的趋势。
政策主题盘点将加密货币纳入监管的国家,对于加密货币的定义可以概述为三类:可流通货币、金融资产、大宗商品。
将加密货币视作流通货币的国家也是全球内对加密货币经济发展最积极参与的国家,主要代表是日本和委内瑞拉。
日本国会将加密货币定义为“以电子形式存储的货币价值”,在2017年出台了专门的《资金结算法》进行监管。
此后,日本还引导区块链接入政务投票以及银行支付系统。
在通货膨胀的委内瑞拉,国家甚至依靠加密货币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规定加密货币对标石油价格来发行国家加密货币。
将加密货币视作资产的国家集中在欧洲。
欧洲发达国家大多是资产管理强国,很多国家也直接将相关资产监管法案的范围扩大到对加密货币的监管。
被誉为“加密国”的瑞士,早在2014年的联邦政府报告中就把加密货币视为资产。
同时,英国在政府文件中将加密货币定义为资产而非货币,需要征收英国的资本利得税。
将加密货币视作大宗商品的国家集中在美洲,墨西哥发布了《金融技术法案》,指出加密货币不能作为货币或是资产进行转让和流通,对于加密货币交易和发行都持谨慎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加密货币也并非始终只有一种性质,在不同的项目中基于不同的权力职能可能有不同的性质,甚至还可能存在混合性质。
例如在美国、瑞士、新加坡等国,不同性质的代币将接受不同类型的法律监管。
1. 加密货币的交易加密货币在一国的流通形态,可能有四种状态。
第一种是在将加密货币视作流通货币的国家,在实体消费中使用加密货币是可接受的,相应的加密货币的交易收入也被视作“营业收入”,按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申报。
例如在日本,加密货币的交易所和项目发行都需要经过监管方的许可,线上交易所需要申请牌照,而且加密货币交易税赋较重,按照累进制,加密货币投资收入的税率从15%-55%不等。
另一种是国家发行加密货币的情况,如在委内瑞拉,可以使用国家发行的石油币完全替代传统货币的作用,在上述两类国家使用比特币购买服务都是可以接受的。
在英国等发达国家,加密货币在这些国家作为可接受的支付方式,而发行需要经过沙箱的测试后推广。
在这些国家,加密货币进入流通需要有一定的门槛,但并没有特别严格的资格管控。
第四种类型更为严格,对代币性质测试后需要实行分类监管。
例如在美国,一旦加密货币时作为“资产投资标的”的性质进行流通或者交易时,则构成证券行为,需要符合当地证券法的监管规定:加密货币作为“大宗商品”的性质进行流通或者交易时,还需要得到期货管理部门的许可并遵守相关法律。
在上述两类国家,只有在政府授权的交易场合才能使用加密货币。
2. 加密货币的发行区块链除了代表一种新型技术外,还创造了新的价值流通经济模式。
通过通证经济模型的设计,可以激励更多人参与社区建设,并带动整个区块链网络的增长。
但同时,加密货币是在去中心化的网络中发行和流通的,也给通证发行(ico)的监管提出了挑战。
许可通证发行的国家会要求申请发行的项目按照监管法律的要求,进行注册和项目备案。
在这方面先进的监管经验,主要有监管沙盒、代币分类和行业转入资格管理,这将在后文中展开具体分析。
严格监管的国家包括了两类,一类是在鼓励加密货币发展进程中逐渐加强监管,比如当前美国的通证发行制度越来越标准化:另一类是对加密货币由谨慎态度转向逐步开放,比如曾经颁布ICO禁令但已撤回的俄罗斯、韩国、泰国和伊朗,目前监管依然严格,但有所趋缓。
从加密货币本身的资产属性出发,其交易和发行同样被各国视作提升自身经济独立性、抵御全球贸易战风险的一种保障,他们努力的方向是如何平衡金融创新和行业风险管控的要求。
从整体的趋势上来说,目前部分国家从之前“一刀切”的反对态度转向有条件的许可、部分国家从缺乏监管转向积极监管都对区块链发展起到了正向的推动作用。
伴随着各国政府对区块链的理解深入,未来各国的区块链项目注册、加密货币交易、通证发行都将变得更规范化和标准化。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