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欢迎来到未来世界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计算机 > 区块链

区块链

碳达峰和碳中和:碳市场前瞻与影响分析(碳达峰碳中和是啥)

区块链 加入收藏
你知道碳达峰和碳中和:碳市场前瞻与影响分析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一些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哦!内容提要:核心提要:碳市场作为有效的减排手段,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本文对全球碳市场(国际碳市场、欧盟碳市场和碳边境调节机制、我国碳市场)进行了全面分析,建议关注碳市场对行业产生的结构性影响,重点把握技术路径、用能形式存在明显差

你知道碳达峰和碳中和:碳市场前瞻与影响分析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一些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哦!

内容提要:核心提要:碳市场作为有效的减排手段,受到国家高度重视。

本文对全球碳市场(国际碳市场、欧盟碳市场和碳边境调节机制、我国碳市场)进行了全面分析,建议关注碳市场对行业产生的结构性影响,重点把握技术路径、用能形式存在明显差异的行业的投资机会,如电解铝(水电铝vs火电铝)、钢铁(电炉钢vs转炉钢)等,以及区分不同类型电源的环境属性下的非化石能源发电(水电、风电、光伏等)板块机会:同时须注意碳交易所股权价值、CCER价值存在的风险。

国际碳市场中,碳配额交易机制难以落地实施,仍将以碳信用交易机制为主,但预计交易量和交易金额较为有限。

《京都议定书》构建了三大市场化的减排机制,其中清洁发展机制(CDM)发展规模最大,但在2013年因欧盟政策调整而趋于消亡。

2020年后,《巴黎协定》成为全球减排总纲领,但其对于碳市场机制尚存在较多未明确之处,缔约方间也存在大量分歧与争议。

预计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国际碳市场仍将以碳信用交易机制为主,且交易量和交易金额较为有限。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是欧盟碳市场在边境的延伸,其本质是碳关税。

(1)欧盟内部存在争议,完成立法并非易事,预计最终立法内容与当前可能存在较大差异:(2)虽然欧盟极力避免将CBAM定位为“碳关税”而上升至WTO层面进行讨论,但可能难以实现,而一旦进入WTO层面讨论,大概率将引发广泛争议,预计将大大推迟CBAM落地进程:(3)按照当前规则,CBAM对我国出口影响有限,主要受影响行业为钢铁和电解铝。

未来应重点关注欧盟碳市场对工业免费配额的减少和CBAM对商品上游投入物排放的计算方式,上述变化是CBAM对我国出口影响的核心变量。

全国碳市场在“十四五”期间影响主要为结构性而非系统性。

预计“十四五”期间配额总量将总体充足,不会给行业带来系统性的减排压力:从配额分配方法来看,主要采用的基准法、历史强度法将会对所纳入行业产生结构性影响,主要利好碳排放强度低于行业基准值的头部企业。

对于火电行业,300MW以上和300MW及以下机组采用不同基准线,若考虑基准线约为每档机组度电排放加权平均值,则度电利润影响不超过3%。

对于下一步有望纳入碳市场的电解铝行业,目前电解铝外购电量采用区域电网平均排放因子,则火电铝/水电铝利润弹性为-1.4%/+2.6%。

未来,随着碳价上升,碳配额交易对于电解铝行业的结构性影响将会持续扩大:同时需重点关注电解铝行业碳排放核算时外购电排放因子的选择,由区域电网平均排放因子调整为实际排放因子时,碳交易为水电铝带来的业绩提升将明显扩大(+7.2%)。

投资机会:(1)关注技术路径、用能形式存在明显差异的行业的投资机会,如电解铝(水电铝vs火电铝)、钢铁(电炉钢vs转炉钢)等:(2)区分不同类型电源的环境属性下的电力投资机会,看好水电、新能源运营商、生物质发电板块。

风险提示:(1)碳交易所股权价值或存在高估:(2)CCER政策不确定性大,应把握业绩修复逻辑,而非额外收益逻辑。

预计平价风电、光伏等难以继续纳入其中,CCS、生物质发电等项目或仍能受益,林业碳汇项目需重点考虑其能否满足额外性要求,从历史经验看该类型项目较难申请。

风险因素:1、自然因素导致全球温升控制目标出现变化:2、欧美联合推进碳边境调节机制:3、全国碳交易市场覆盖行业碳配额分配政策出现较大变化(基准线出现较大调整、大幅提高有偿分配比例等)。

正文目录一、关于减排政策工具的对比分析二、全球碳市场的架构与发展三、国际碳市场发展前瞻四、欧盟碳市场与碳边境调节机制五、全国碳市场与投资机会六、风险因素一、关于减排政策工具的对比分析1、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政策工具减排可以通过行政命令、碳税、碳市场三种方式实现。

行政命令,一般是政府通过控制高排放产品的供需来实现减排,通常采用限制新项目核准、限制存量项目产量或要求存量项目进行节能减排改造等方式:碳税,是指针对二氧化碳排放征税,主要面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按照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进行征收:碳市场,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简称,指建立在温室气体减排量基础上将排放权作为商品流通的交易市场,采用“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Cap &Trade)”的运作方式,即设定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然后引导边际减排成本不同的各方进行交易,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减排目标。

碳税和碳市场是有效的碳定价工具,能够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负外部性内部化,相较行政命令而言,效率更高、社会福利损失更少。

碳税和碳市场均遵循“污染者付费原则”,通过具体的碳价,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将温室气体排放所产生的社会成本的一部分实现内部化。

碳市场能够控制碳排放量,但存在价格波动:碳税能够控制碳排放成本,但排放量难以直接确定。

在完全竞争、完全信息和零交易费用的条件下,碳税和碳市场可以达到相同的政策效果,两者可以相互替代,只要将价格或者排放上限确定在边际减排成本与边际减排收益相等处即可。

但现实中上述条件很难满足,因而碳税和碳市场的政策效果并不相同。

一般来说,碳市场是基于总量干预的环境经济政策,其实质是控制碳排放量:而碳税是基于价格的干预手段,其实质是控制碳排放成本。

行政命令、碳税、碳市场三种政策工具市场化程度、效率依次升高,但执行难度逐渐变大,因而在不同的减排阶段、面向不同的减排领域可能需要不同的政策工具组合。

通过对比三种政策工具的优劣势,我们认为:行政手段适合碳排放较快增长阶段,以规划控制等方式限制新增项目,快速降低新增排放:碳税适合碳排放低速增长或下降阶段,可运用在参与方众多、排放强度较低、边际减排成本相近,而交易成本较高的领域,如建筑、交通部门等:碳市场适合碳排放低速增长或下降阶段,可运用在参与方相对有限、排放强度较高、边际减排成本存在差异、交易成本较低的领域,如电力、工业部门等。

表1:三种减排政策工具对比资料来源:ICAP,信达证券研发中心2、碳定价机制在全球的应用情况从全球来看,碳市场和碳税均有较大范围应用。

采用碳市场的有1个共同体、9个国家和20个地区,主要包括欧盟、中国、美国部分州、韩国、德国、英国等:采用碳税的有27个国家和7个地区,主要包括法国、英国、日本等:同时采用碳市场和碳税的有19个国家和2个地区,主要包括法国、英国、加拿大、西班牙、葡萄牙等。

图1:碳市场与碳税在全球的实施情况资料来源: 世界银行,信达证券研发中心(截至2021年4月)表2:碳市场与碳关税在全球的实施情况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信达证券研发中心(截至2021年4月)从覆盖面看,2021年运行的碳定价机制(碳税和碳市场)数量达到64个,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1.5%。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20年运行的碳定价机制数量为58个,覆盖全球15.1%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2021年增量主要来自于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

图2:全球碳定价机制运行数量和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比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信达证券研发中心从碳价水平看,无论采用碳税还是碳市场,碳价均存在较大差异,中位数为18美元/吨二氧化碳当量,与实现2℃温升控制目标要求下的碳价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世界银行预测,为实现全球2℃温升控制目标要求,碳价应达到40-80美元/吨二氧化碳当量水平,而目前碳价高于这一水平的温室气体覆盖率仅为3.76%,均为瑞典、瑞士、列支敦士登等欧洲发达国家。

图3:各国家和地区碳价水平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信达证券研发中心(2021年4月1日价格)从涉及的领域来看,碳市场普遍直接覆盖电力和工业部门,大多通过覆盖上游排放源的形式纳入建筑和交通部门。

国内航空、废弃物、林业等行业,碳市场涉及较少。

图4:不同国家/地区碳市场所覆盖的行业资料来源:ICAP,信达证券研发中心(截至2020年底)碳市场适合覆盖的领域排放占比很高,加之其适用边界在不断延伸,预计将加快发展,成为最主要的减排政策工具。

一是碳市场覆盖的电力部门和工业部门,二者排放的CO2在CO2排放总量中占比较高,以我国为例,该比例约为80%:二是碳市场能够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替代碳税,扩展适用范围。

如面向交通和建筑领域,美国、加拿大部分地区通过覆盖上游市场主体(如交通部门上游的燃料分销商、建筑部门上游的供暖燃料分销商等)等方式,将相关部门纳入碳市场:又如北京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过程中,通过细分交通部门,将排放源相对集中、易于监测的公共交通企业纳入碳市场管理。

3、我国减排政策前瞻在碳达峰前,预计我国主要采用“行政命令+碳市场”进行减排。

一是推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重在控制排放增量。

目前,各地仍在积极上马“两高”(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国家通过规划控制,压缩新增项目、减少排放增量,必定是碳达峰前的主要政策选择之一。

4月15日,生态环境部已印发《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图集详情底部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