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DAO项目是什么意思(区块链中的dao什么意思)
“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区块链经济学(又称加密经济学)和去中心化组织(DAO)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DAO是自组织的表现形式之一。到底什么是自组织?区块链技术如何构建自组织?它们又会给现有社会体系带来
“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区块链经济学(又称加密经济学)和去中心化组织(DAO)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DAO是自组织的表现形式之一。到底什么是自组织?区块链技术如何构建自组织?它们又会给现有社会体系带来怎样的想象空间? ”
什么是自组织
1 什么是自组织
自组织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就建立并发展起来,主要研究系统如何自动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而同时期人们的研究重点更多地放在中心化的组织方式上,包括企业的高效管理和政府的有效监管,一系列自上而下的管理矩阵被人们所熟知。自组织除了在公共事务中被提及,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
90年代,自组织理论逐渐成为显学。随着互联网兴起,网络经济开始被人关注。凯文·凯利的《失控》让看似混沌的分布式组织理论走进常人的视野,而08年的金融危机则让人们对政府和市场这两个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手有了深刻的反思,开始跳出来思考是否有第三种力量能够弥补不足。而在传统的市场和政府两分法外的第三种经济治理力量便是自组织。0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就颁给了研究自组织在公共领域应用的Elinor Ostrom,她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同年,中本聪发布了比特币白皮书,挖出了创世区块。在之后的10年里,比特币网络迅速发展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最成功的去中心化组织之一。
自组织其实已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然界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就是《失控》中提到的蜂群效应。每只蜜蜂对群体要前往的方向没有把握,蜂群中也没有发号施令的蜜蜂。然而通过蜜蜂相邻个体间的沟通和小范围协作,整个蜂群能够统一行动,找准方向,展现出远超越个体的智慧和协调性。人类社会中,维基百科便是成功的自组织。这个完全免费并对任何人开放修改的平台已经发展成为最具权威的信息来源之一。链圈人们常说的去中心化组织(DAO)和在上面运行的分布式应用(Dapp)也是自组织的展现形式之一(自组织不一定需要完全的去中心化)。
区块链如何构建自组织
2区块链如何构建自组织
自组织理论认为,自组织的构建需要三个要素:可以相互合作的个体,交流媒介和共同准则。下面我们就从区块链技术架构出发,探究区块链构建自组织的过程,这也是区块链经济学的基础。
区块链的底层是分布式网络,这种点对点的网络基础架构在互联网时代已经较为成熟。在这之上,区块链引入加密算法等技术,构建了透明且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体系。分布式账本本身引入了底层链的共识算法和激励体系(如采用POW或POS等竞争记账权)。分布式网络和分布式账本共同构建了自组织的交流媒介,相比于传统交流媒介有着更高的透明度和信任度。
在交流媒介的基础之上便是基于博弈论的共识算法和基于token的激励机制。共识算法通过奖惩手段维护组织生态的稳定,而其重要的载体便是token,比如根据对生态的贡献大小发放token。在一个更加透明的环境中,博弈往往更容易达到最优解,减少由于信息不透明而发生囚徒困境的几率。共识算法和激励机制构成了自组织的共同准则。token成了自组织价值观的最终载体,而token的价格也是自组织生态价值的体现。
自组织的应用场景
3自组织的应用场景
自组织和加密经济学的概念被人们热议,却罕有落地案例。我们认为,自组织和区块链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承担起市场和政府之外的第三只手的作用:
真正的共享经济和互联网分享经济。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共享项目,比如共享单车和充电宝,其本质都是分时租赁。真正能够通过颠覆供给侧从而提升效率的项目,比如滴滴、Airbnb等,作为中心化的平台又抽取了过多的利益。同样,传统互联网的网络效应使得价值随着人数的上升而成倍提升,但中心化平台垄断了大部分利润。如何将原本属于用户的网络效益还给用户,同时利用激励机制提升用户的体验,是自组织和加密经济学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虽然共享经济和互联网2.0的呼声较高,这个领域目前的成功案例还比较少,比如Steemit等内容分发激励平台相比完全免费的中心化平台难以体现竞争优势。
公共池塘资源(Common Pool Resources)的利用。这也是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Elinor Ostrom关注的重点。公共池塘资源不同于一般的公共资源,是指难以排他,但又有竞争性的资源。举个简单例子,太阳光是没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公共资源,个体难以阻止他人获得阳光资源,同时个体获取阳光资源并不会对他人造成损害。但近海渔场、森林木材等都属于公共池塘资源,个体对资源的消耗对他人造成了竞争压力。公共池塘资源的利用经常面临“公地悲剧”,人们不负责任的竞争性的使用造成资源枯竭。而目前的管理办法主要也是政府和市场两条路,加强政府监管和私有化。Elinor正是通过许多案例的实践,证明了在有统一价值观的激励下,自组织能够更有效的管理公共池塘资源。应用区块链技术让那些公共池塘资源上链,加上合适的激励机制,能够更好地经营社区和资源。
公益和类公益项目。目前区块链在公益上的应用主要还是溯源,比如蚂蚁金服通过区块链精准定位每个人捐款的去处。其实,公益和类公益项目最大的痛点,就是供给侧的不确定性(参与公益的门槛较低,个体参与随机性较强)和激励(包括良好的社会名声,自己内心的愉悦)的不确定性。而基于区块链的自组织架构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各个关联方的参与热情,并量化每个个体的实际贡献。BMB团队目前正在服务的两个项目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一个是食品安全项目,通过token机制激励食物生产环节上的每个相关个体去自觉记录食物生产的关键环节,保证食品安全;一个是代码检测项目,组织全国各地的电脑高手,通过分布式协作的方式给区块链项目检测代码漏洞,并将受益按贡献分配。
跨主权、跨经济主体、全球性的公共经济事务。自组织和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特性在这些事物中能发挥独特的作用,相比于传统NGO,区块链的激励机制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区块链和加密经济学的最终形态,并不是取代现有公司,也不是取代政府对市场的控制,而是通过自组织的形式,给市场和政府带来有效的补充。
什么是自组织
1 什么是自组织
自组织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就建立并发展起来,主要研究系统如何自动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而同时期人们的研究重点更多地放在中心化的组织方式上,包括企业的高效管理和政府的有效监管,一系列自上而下的管理矩阵被人们所熟知。自组织除了在公共事务中被提及,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
90年代,自组织理论逐渐成为显学。随着互联网兴起,网络经济开始被人关注。凯文·凯利的《失控》让看似混沌的分布式组织理论走进常人的视野,而08年的金融危机则让人们对政府和市场这两个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手有了深刻的反思,开始跳出来思考是否有第三种力量能够弥补不足。而在传统的市场和政府两分法外的第三种经济治理力量便是自组织。0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就颁给了研究自组织在公共领域应用的Elinor Ostrom,她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同年,中本聪发布了比特币白皮书,挖出了创世区块。在之后的10年里,比特币网络迅速发展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最成功的去中心化组织之一。
自组织其实已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然界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就是《失控》中提到的蜂群效应。每只蜜蜂对群体要前往的方向没有把握,蜂群中也没有发号施令的蜜蜂。然而通过蜜蜂相邻个体间的沟通和小范围协作,整个蜂群能够统一行动,找准方向,展现出远超越个体的智慧和协调性。人类社会中,维基百科便是成功的自组织。这个完全免费并对任何人开放修改的平台已经发展成为最具权威的信息来源之一。链圈人们常说的去中心化组织(DAO)和在上面运行的分布式应用(Dapp)也是自组织的展现形式之一(自组织不一定需要完全的去中心化)。
区块链如何构建自组织
2区块链如何构建自组织
自组织理论认为,自组织的构建需要三个要素:可以相互合作的个体,交流媒介和共同准则。下面我们就从区块链技术架构出发,探究区块链构建自组织的过程,这也是区块链经济学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自组织理论逐渐凸显。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网络经济。凯文·凯利的《失控》让看似混乱的分布式组织理论走进了普通人的视野,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则让人们深刻反思政府和市场这两只看得见摸不着的手,开始跳出来思考是否有第三种力量可以弥补不足。除了传统的市场与政府二分法之外,第三种经济治理力量是自组织。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研究自组织在公共领域应用的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她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同年,中本聪发表了一份关于比特币的白皮书,并挖出了创造区块。此后10年,比特币网络迅速发展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最成功的去中心化组织之一。
事实上,自组织已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自然界的一个经典案例是《失控》中提到的蜂群效应。每只蜜蜂都不确定蜂群的走向,蜂群里也没有蜜蜂发号施令。但是,通过相邻蜜蜂之间的交流和小范围的合作,整个蜂群可以一致行动,找到正确的方向,表现出远超个体的智慧和协调。在人类社会中,维基百科是一个成功的自组织。这个平台是完全免费的,任何人都可以修改,已经发展成为最权威的信息来源之一。去中心化组织(DAO)和运行在其上的分布式应用(Dapp)也是自组织的形式之一(自组织不一定需要完全去中心化)。
如何建立区块链的自组织
2如何建立区块链的自组织
自组织理论认为,自组织的建立需要三个要素:能够相互合作的个体、沟通媒介和共同原则。让我们从区块链的技术架构出发,探索区块链构建自组织的过程,这也是区块链经济学的基础。
区块链的底层是分布式网络,这种点对点的网络基础架构在互联网时代已经较为成熟。在这之上,区块链引入加密算法等技术,构建了透明且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体系。分布式账本本身引入了底层链的共识算法和激励体系(如采用POW或POS等竞争记账权)。分布式网络和分布式账本共同构建了自组织的交流媒介,相比于传统交流媒介有着更高的透明度和信任度。
在交流媒介的基础之上便是基于博弈论的共识算法和基于token的激励机制。共识算法通过奖惩手段维护组织生态的稳定,而其重要的载体便是token,比如根据对生态的贡献大小发放token。在一个更加透明的环境中,博弈往往更容易达到最优解,减少由于信息不透明而发生囚徒困境的几率。共识算法和激励机制构成了自组织的共同准则。token成了自组织价值观的最终载体,而token的价格也是自组织生态价值的体现。
自组织的应用场景
3自组织的应用场景
自组织和加密经济学的概念被人们热议,却罕有落地案例。我们认为,自组织和区块链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承担起市场和政府之外的第三只手的作用:
真正的共享经济和互联网分享经济。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共享项目,比如共享单车和充电宝,其本质都是分时租赁。真正能够通过颠覆供给侧从而提升效率的项目,比如滴滴、Airbnb等,作为中心化的平台又抽取了过多的利益。同样,传统互联网的网络效应使得价值随着人数的上升而成倍提升,但中心化平台垄断了大部分利润。如何将原本属于用户的网络效益还给用户,同时利用激励机制提升用户的体验,是自组织和加密经济学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虽然共享经济和互联网2.0的呼声较高,这个领域目前的成功案例还比较少,比如Steemit等内容分发激励平台相比完全免费的中心化平台难以体现竞争优势。
公共池塘资源(Common Pool Resources)的利用。这也是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Elinor Ostrom关注的重点。公共池塘资源不同于一般的公共资源,是指难以排他,但又有竞争性的资源。举个简单例子,太阳光是没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公共资源,个体难以阻止他人获得阳光资源,同时个体获取阳光资源并不会对他人造成损害。但近海渔场、森林木材等都属于公共池塘资源,个体对资源的消耗对他人造成了竞争压力。公共池塘资源的利用经常面临“公地悲剧”,人们不负责任的竞争性的使用造成资源枯竭。而目前的管理办法主要也是政府和市场两条路,加强政府监管和私有化。Elinor正是通过许多案例的实践,证明了在有统一价值观的激励下,自组织能够更有效的管理公共池塘资源。应用区块链技术让那些公共池塘资源上链,加上合适的激励机制,能够更好地经营社区和资源。
公益和类公益项目。目前区块链在公益上的应用主要还是溯源,比如蚂蚁金服通过区块链精准定位每个人捐款的去处。其实,公益和类公益项目最大的痛点,就是供给侧的不确定性(参与公益的门槛较低,个体参与随机性较强)和激励(包括良好的社会名声,自己内心的愉悦)的不确定性。而基于区块链的自组织架构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各个关联方的参与热情,并量化每个个体的实际贡献。BMB团队目前正在服务的两个项目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一个是食品安全项目,通过token机制激励食物生产环节上的每个相关个体去自觉记录食物生产的关键环节,保证食品安全;一个是代码检测项目,组织全国各地的电脑高手,通过分布式协作的方式给区块链项目检测代码漏洞,并将受益按贡献分配。
跨主权、跨经济主体、全球性的公共经济事务。自组织和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特性在这些事物中能发挥独特的作用,相比于传统NGO,区块链的激励机制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区块链和加密经济学的最终形态,并不是取代现有公司,也不是取代政府对市场的控制,而是通过自组织的形式,给市场和政府带来有效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