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的商业逻辑(稳定币的商业逻辑有哪些)
你知道稳定币的商业逻辑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一些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哦!
稳定币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
一方面它很简单,一个稳定币锚定一个等值法币,可以全球转账,普通人都能理解。
一方面它又很复杂,因为锚定法币,也就依附于现代金融体系复杂的货币运作机制,普通人其实很难理解。
稳定币从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一个虚拟的“平行货币体系”,在这个体系里货币的运作套路可以千变万化,打破常规。
但是因为跟法币等值兑换,又会反作用于法币体系。
目前搞稳定币的有三种人,以后会有第四种。
第一种:骗子。
自己发的稳定币,只要有人买,其实跟印假钞没区别。
他们一般都是搞过传销,或者炒过股票。
既然能把2万块钱的床垫卖出去,或者把ST股票卖出去,找个噱头卖稳定币实在不难。
大家回想一下,这种场景其实很常见,在过去几年说是市场主流也不为过。
USDT可能就是一个例子(当然我希望它不是)。
这类人做稳定币的商业逻辑很简单,就是骗钱。
跟区块链本身没什么关系。
第二种:币圈项目。
他们做稳定币是为了满足加密货币行业的交易需求(比如法币入金的问题,支付过程的币值稳定问题等等)。
这类公司做稳定币的目的和商业逻辑也比较简单:或者是支持自己的主营业务(主要是交易所)比如USDC,GUSD等等:或者是为了解决行业痛点来获取用户以后再找盈利模式,比如PAX,TUSD,MakerDAO等等。
总体来说,这类公司的逻辑是基于加密货币行业的发展,动机和商业模式不难理解。
第三种:传统行业大公司。
比如JP Morgan和Facebook。
注意,这里说的是大公司。
创业公司不算数,也不存在做稳定币的逻辑。
取决于公司的背景,每个公司做稳定币的出发点和战略都不一样,因此需要结合公司的战略来分析其做稳定币的真实意图。
因为传统金融的体量远大于加密货币行业,这才是未来稳定币的主战场,值得深入分析。
作为全球老牌投行,JP Morgan的想法是具有代表性的。
大家都知道,JPM是一个供JP Morgan银行体系(包括公司内部和上下游)自己使用的稳定币,一个JPM锚定一美金。
很多人把JPM跟Ripple对比,认为JPM的目的是用区块链技术来解决跨机构/跨国家支付结算的效率问题。
这种看法没错,毕竟区块链技术作为一个公共账本,天然就是解决多方协作效率问题的。
但是如果只是到这个层面,那还是停留在技术表层,或者说这是银行的IT部门关心的事情,远谈不上公司战略。
在我看来,提升支付结算效率根本就不是JPM的战略意图。
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只是为了解决结算效率问题,那么用区块链技术来搭建一个实时结算平台(Ripple也是干这个事的)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推出稳定币呢?大家再想一想,如果说JP Morgan是银行,有大量现有业务想提高结算效率需要稳定币,那为什么Facebook也要推出稳定币?难道Facebook也有银行业务需要提升效率?而且提升业务效率需要CEO出面来推动吗?很显然,这两家公司(相信很快有其他家)都是看到了利益,而且是大量的利益,才自上而下的推动了稳定币项目。
既然这些利益不是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省下来的,那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里面的商业逻辑是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大家要先理解货币和经济的关系,也就是费雪方程式 MV = PQ 。
简单解释如下图所示。
货币量M和货币流转速度V的乘积就是经济体的GDP,也等于加权物价P和经济产量Q的乘积。
这个公式在传统金融中是基础知识,更多的是用来理解经济体的宏观发展方向,对个体经济或公司很少有实际应用场景。
但是在稳定币介入后,这个公式有了不同解读。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场景。
1)Facebook上的客户A在新加坡,他使用Facebook发的稳定币FBC,转账100美金给美国的供应商B(当然也是Facebook的客户),购买了一支电子烟。
这个过程跟用Paypal或者信用卡没什么两样。
2) B的客户中有30%的人都用FBC来购买电子烟(有的是因为支付方便,有的是因为监管原因) ,一共100万美金。
B把收来的FBC一半50万美金存到了Facebook开设或收购的一家数字银行,并获取高于普通商业银行的利息(比如3%),用来支付员工薪水等日常开销。
另外一半50万美金用来支付供应商C购买零件,首付一半,剩下一半在交付后1个月支付。
3)月底B的员工D收到了工资,可以FBC发放也可以用美金发放。
他自然的选择FBC,因为利息更高,而且员工日常开销的支付对象(比如房东,比如楼下餐馆)都是Facebook的客户,可以接受FBC。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能给网友您带来不错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