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ra概念原理、潜在影响及与中国版数字货币的比较
下面要带大家了解的是Libra概念原理、潜在影响及与中国版数字货币的比较,希望能给网友您带来不错的体验。作者:张明、杨晓晨。本文发表于《金融评论》2019年第4期。摘要:本文从概念和技术角度阐述了Libra的运行原理,分析了其对全球经济的潜在影响,并与即将推出的中国央行数字货币进行了横向对比。本文认为:首先,Libra在技术路线和运行模式的选择上均采取了产业合作和国际协调的方式,是目前非主权数字货币中的诚意之作。第二,Libra的愿景和架构设计仍存在逻辑冲突,以当前设计难以达成其声称的普惠目标。第三,Libra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并不代表没有货币政策,其将向小型经济体引入货币局制度,冲击原有经济秩序,并将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向大型经济体注入流动性,造成通胀压力。第四,Libra储备资产的中间形态较多,且涉及大量跨境交易,将使其流动性管理工作异常复杂,加剧全球市场波动。第五,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的模式与Libra存在本质区别,或将通过对M0的统一管理成为助力央行达成货币政策目标的有力手段。毋庸置疑,Libra和中国央行数字货币无论自身成功与否,都将成为全球正规数字货币发展浪潮的重要推手,为我们开启一个全新时代。一、引言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比特币创世论文《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System》(Nakamoto,2008)发表于2008年,迄今已逾十年时间。期间,以比特币为代表的类数字货币得到了从无到有,从小范围研究到形成大范围“币圈”的长足发展。但从初心而论,这些“数字货币”似乎都缺失了作为货币的最基础功能:支付。由此,由Facebook力主推出的Libra甫一出现,便反复强调自己的支付属性,提高了交易确认速度,并设计储备资产机制用于维护币值稳定,似是数字货币领域的“回归初心”之作。其前景如何,亦吸引了全世界央行和公众的目光。Libra尚未正式推出,目前仍停留在白皮书和听证阶段,因此国内外相关讨论以社交网络和媒体评论文章为主,罕见学术文献。但从我国央行数字货币角度,国内央行官员对相关问题有较为深刻系统的论述。周小川(2016)认为数字货币仍应采取类似于现钞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机构”二元体系完成发行及回笼。范一飞(2016)梳理了央行数字货币的基本理论和路径选择问题,认为我国数字货币应仅起到部分替代M0的作用,并暂不考虑智能合约。姚前及汤莹玮(2017)从理论和具体设计层面对央行数字货币面临的问题和设计要点进行了归纳。姚前(2019)基于DSGE 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发行央行数字货币对我国银行系统和金融结构的冲击可控,而且可成为一种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对Libra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概念原理,区别于一般的经济学分析,本文将不仅探讨Libra在经济角度的上层设计,更将深入底层技术,分析其技术创新如何为上层设计提供保障。第二部分将对Libra的潜在影响进行分析和逻辑推演。第三部分将以Libra为基准,与我国央行数字货币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在二者真正来临之前对其有较为全面客观的认知。
本文发表于《金融评论》2019年第4期。
摘要:本文从概念和技术角度阐述了Libra的运行原理,分析了其对全球经济的潜在影响,并与即将推出的中国央行数字货币进行了横向对比。
本文认为:首先,Libra在技术路线和运行模式的选择上均采取了产业合作和国际协调的方式,是目前非主权数字货币中的诚意之作。
第二,Libra的愿景和架构设计仍存在逻辑冲突,以当前设计难以达成其声称的普惠目标。
第三,Libra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并不代表没有货币政策,其将向小型经济体引入货币局制度,冲击原有经济秩序,并将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向大型经济体注入流动性,造成通胀压力。
第四,Libra储备资产的中间形态较多,且涉及大量跨境交易,将使其流动性管理工作异常复杂,加剧全球市场波动。
第五,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的模式与Libra存在本质区别,或将通过对M0的统一管理成为助力央行达成货币政策目标的有力手段。
毋庸置疑,Libra和中国央行数字货币无论自身成功与否,都将成为全球正规数字货币发展浪潮的重要推手,为我们开启一个全新时代。
一、引言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比特币创世论文《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System》(Nakamoto,2008)发表于2008年,迄今已逾十年时间。
期间,以比特币为代表的类数字货币得到了从无到有,从小范围研究到形成大范围“币圈”的长足发展。
但从初心而论,这些“数字货币”似乎都缺失了作为货币的最基础功能:支付。
由此,由Facebook力主推出的Libra甫一出现,便反复强调自己的支付属性,提高了交易确认速度,并设计储备资产机制用于维护币值稳定,似是数字货币领域的“回归初心”之作。
其前景如何,亦吸引了全世界央行和公众的目光。
Libra尚未正式推出,目前仍停留在白皮书和听证阶段,因此国内外相关讨论以社交网络和媒体评论文章为主,罕见学术文献。
但从我国央行数字货币角度,国内央行官员对相关问题有较为深刻系统的论述。
周小川(2016)认为数字货币仍应采取类似于现钞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机构”二元体系完成发行及回笼。
范一飞(2016)梳理了央行数字货币的基本理论和路径选择问题,认为我国数字货币应仅起到部分替代M0的作用,并暂不考虑智能合约。
姚前及汤莹玮(2017)从理论和具体设计层面对央行数字货币面临的问题和设计要点进行了归纳。
姚前(2019)基于DSGE 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发行央行数字货币对我国银行系统和金融结构的冲击可控,而且可成为一种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
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对Libra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概念原理,区别于一般的经济学分析,本文将不仅探讨Libra在经济角度的上层设计,更将深入底层技术,分析其技术创新如何为上层设计提供保障。
第二部分将对Libra的潜在影响进行分析和逻辑推演。
第三部分将以Libra为基准,与我国央行数字货币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在二者真正来临之前对其有较为全面客观的认知。
Libra概念原理、潜在影响及与中国版数字货币的比较的信息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Libra概念原理、潜在影响及与中国版数字货币的比较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