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产业应原则有(区块链产业应原则有哪些?)
区块链,寰球同此凉热。在今年年初的世界经济论坛上,一众区块链领域的行业领袖、技术达人、创业先锋者们齐聚达沃斯,与全球政商界领导人共同探讨这一技术对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块链技术更是被世界经济论坛
区块链,寰球同此凉热。在今年年初的世界经济论坛上,一众区块链领域的行业领袖、技术达人、创业先锋者们齐聚达沃斯,与全球政商界领导人共同探讨这一技术对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块链技术更是被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4月,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区块链”议题炙手可热,著名经济学家、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断言“区块链与虚拟货币的结合没有前途”,引发广泛共识;央行行长易纲郑重发声,“正在研究如何发挥数字货币的正能量,让它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
在坊间,一个叫“3点钟无眠区块链”的微信群在网上迅速“攻城掠地”,林林总总关于区块链的言论,自今年春节起即持续刷爆朋友圈、微信群。随之,各种“3点钟区块链”群在全世界“分叉”兴起,有北上广深、香港澳门的,也有硅谷、巴黎、日本、澳洲的,还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的,一时形成无数个节点,涵盖各种社交网络形式。线下,“区块链”亦成为各大论坛、集会,甚至街谈巷议的话题。
狂热之下,尤需冷静思考。鉴于此,笔者“三问”区块链,初步梳理了一下有关的基本问题。
一问:区块链价值几何?
《易经·系辞》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对于区块链的价值认知,总体上可分为“道”和“器”两个层面:道,是信仰层面,可以归为意识之流;器,是中微观层面,可谓技术应用。
从“道”的层面认知区块链价值,需要宽广的历史视野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制是主流,城市是作为“法外之地”游离于封建领主之外的边缘地带,一开始不起眼的“城市”逐渐成为商人、手工业者、流浪者的乐园,资本主义得以萌芽。最终,城市在不可逆的历史潮流中发展壮大,商业文明开始成为历史的主流。在我国,自古以来,所谓“士农工商”,商排末尾,地位低下。在太史公的《史记·货殖列传》里记载,“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其中之意认为,虽然商业能致富,却是末业,是贫穷者赖以生存的手段。当时对于商人的鄙夷之情溢于言表,与现今时下大力推崇的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有天壤之别。
这其实也是一种的唯物史观。任何时代、任何概念,都处在动态的变化、革新中。目前来看,区块链起于草根、荒野,还未登大雅之堂,但是创新口子正在渐渐撕开,时代潮流,或快或慢,总是向前推进。
区块链价值具有革命性的历史意义。从本质上看,当前某些权力机构,制度框架,几乎所有的交易场所、中介机构,都是某种中心化的产物,都是基于“委托信任”的方式存在。那么,当区块链“去中心化”、自建“共识生态”而重构互联网时,当今既成格局和利益归属将大为改变。随着区块链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应用落地,势必会在多领域重新进行资源配置,这种调整和冲击将不可逆转。
从与实体产业结合的角度,理性认识其真实价值
前段时间“区块链概念股”很火,中外科技公司纷纷“拥抱”区块链,许多传统互联网公司也入局区块链。资本市场一般出于主观偏好都会对新科技给予比较高的溢价,比如互联网技术刚出现的时候,只要抛个概念就会带来市场机会。但所有新技术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有一个“经典资产泡沫价格曲线”,即一开始涨到最高点,然后遇到泡沫掉下来,之后再慢慢复苏。而在这样的曲线过程中,新技术慢慢接近其真实的价值。
区块链备受资本市场关注,有理性因素,也有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在于:区块链技术的成熟程度进一步增加了,和产业的结合更紧密了。与前几年区块链技术主要应用于加密数字代币不同,这轮区块链概念股显示,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集中在数字版权交易、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溯源等与实体经济结合紧密的领域。非理性因素在于,很大一部分人还是关注数字加密代币的应用及其投机行为。应该看到,区块链的应用场景要远远多于在发行代币,未来随着和产业的结合,以及在推动实体经济中发挥作用,区块链的技术价值会越来越多地释放出来。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技术创新,衡量其现实价值的一条重要标准在于:是否有实际应用场景,是否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任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都没有任何意义。比如,如果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不为实体经济服务,只是进一步深化金融空转,那这样一个技术就无任何意义。只有能够切实服务于现代化经济体系产业新生态的区块链技术,才能体现出更高的市场价值。
区块链技术落地的关键是找对应用场景
综观而言,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处于一个探索期,概念性的东西更多一些,实际落地的真实交易、真实项目可能少一些。不过现在一些产业已经开始尝试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就可以和产业开始深度结合,目前基本能达成共识的是:在分享经济、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管理这三个领域区块链应用能实现落地。而应用能否落地,其关键点是找对应用场景。其一,分享经济。分享经济的资源、资产呈现分散化特点,供求双方处于低信任的状态。其二,区块链技术适用于链条具有连续性的交易。比如一些电商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供应链管理,实现所有商品可溯源、且记录不可更改,以保证食品安全。第三,适用于高频交易的数字资产管理。以P2P网络借贷为例,区块链技术可以把借款人和出借人的行为记录都保存下来且不可篡改,低信任状态的双方可以通过区块链这一技术建立一个智能合约,使得双方对交易全程清晰明了,相关记录全程保存,大大提升违约难度。
区块链技术有很多应用领域,可以构建整个可信任的网络,应用于交易、存储、智能合约等。但是,区块链技术也不是万能的。我们拥抱新技术,对区块链技术持有良好预期,但也不能神话区块链技术。因为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库,应用场景有限,不是所有场景、每个行业都需要区块链技术。任何技术都有局限,技术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够解决某个行业原有的痛点。所以,区块链未来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应该能够真正解决一些实体经济产业发展的痛点,为实体经济装上“飞翔的翅膀”。
二问:区块链发展态势如何?
比特币只是区块链的一种应用,但比特币向世界演示和传播了其核心技术,即区块链技术。比特币之后一方面形成了各种复制比特币技术的“山寨币”和在比特币基础上形成的衍生产业,紧接着是使用区块链技术为核心创建各种市场应用,最后是政府意识到区块链可以用于公证、投票和数据公开等,形成了各部门研究使用区块链的态势。
应用众多,但不成熟
虽未有公认的说法,但一般认为区块链应用分为三个层次:区块链1.0主要指使用区块链产生货币并用于交易,是一套分布式网络应答协议和无法串改的账簿系统;区块链2.0主要指去中心化的应用和去中心化的自治组织,是使用区块链建立各种市场机制,主要是应用于金融交易和智能合约;区块链3.0 是指运用于其它方面,使用区块链管理和组织社会事务,比如房产登记证明等。当然,也有人提出分成两类,即区块链1.0这样的以代货为中心的称为币圈,其它区块链应用称为链圈。
币圈的应用除了比特币,有名的还有以比特币为基础提供智能合约应用服务的以太坊,以及各种其它类比特币等。市场机制中的应用包括类似纳斯达克的LINQ这样的证券交易、区块链保险、股票众筹等。另外,很多国央行(包括中国央行)都在考虑使用区块链技术发行国家法币。链圈的应用民间公证、奢侈品防伪、学位证明、投票系统、房产登记、音乐版权、艺术品防伪、遗产登记、工商登记等。
从应用的内容看也可以分成资金端应用、资产权益应用和价值之外的信用应用。资金端的应用除了各种类比特币及其上的应用外,还包括票据等资货币。票据市场有各类票据,原来很少的防伪来匹配很大的面额,这方面可能会出现相关应用。资产权益的应用包括以下几类:传统的资本市场,如股票、期货、基金、债券、理财等;大宗商品、贵重商品等;房契、地契等;各类积分;以及各种准金融,如供应链金融。价值之外信用应用是非金融的,如美国犹他州在开发的选民投票系统,可以做到区块链网络公布候选人信息,信息透明、投票结果不可篡改、投票结果可追溯,以及选民匿名保护等。
正如互联网的发展,区块链发展也有一个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区块链虽然看起来应用众多,但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商业生态,也没有出现杀手级的应用。
区块链技术并非欧美银行投资重点
在投资领域方面,近期热门的区块链技术并非欧美大型银行的投资重点,过去五个季度美国银行机构逐步减少对区块链领域的投资,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则成为欧美银行的投资首选,对资本市场涉及销售和交易以及通讯的软件类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包括高盛、花旗、摩根大通在内的美国前十大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相比2016年均有所减少,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数据分析、基础设施、另类贷款和支付等方面。
过去五个季度,美国大型银行中只有花旗集团新投资了一家区块链企业Axoni&SETL,很多银行宣布放缓在区块链方面的投资。高盛,摩根大通和摩根斯坦利在宣布退出R3联盟后,都在开发自己的区块链项目。
欧美大型银行积极拥抱金融科技,有三个特点值得关注:银行会优先投资那些能够满足其战略目标的技术,而不是“颠覆性技术”;银行开始从投资于外部金融科技企业,同外部金融科技企业合作向内部开发金融科技平台转变;投资与合作主要受监管环境的影响。同美国银行机构类似,2017年欧洲大型银行包括桑坦德,巴克莱,UBS等都放缓了对金融科技企业的投资,但是从2018年1季度看欧洲银行对金融科技的投资力度有所加强。同样,欧洲银行业也大力投资基础设施领域,并非投资于目前热门的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生态系统首先要做的是底层协议的标准化
走向标准化
由于涉及大量可能的应用和需要大家认可的形态,除了开源方法以增进对某一程序的认可外,区块链生态系统首先要做的是底层协议的标准化。为了节约整个区块链生态系统的成本,标准是需要的。同时,由于记录的历史是写在区块链上的,一种标准一旦形成要改成别的标准成本是很高的,也比较麻烦。
标准的形成需要先形成联盟。现在区块链联盟是比较松散的,成立联盟成本也不高。这些成员有共同的诉求,比如增加互操作,成员之间可能业务上比较紧密,需要交换数据和相互转账。要共享区块链资源,就需要用同一套方法来记账。由于大型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的诉求不同,可能在标准的形成上有一个相互竞争或标准共存的时期。
标准能否活下来,一方面看这种标准是不是受到某种生态系统中的成员的认可,另一方面要看看联盟的核心方是不是足够强大。如果核心方能活下来,联盟就能活下来。在某一方面的应用中应该只会存活一种标准,如转移支付最后可能只需要一个标准就好了。就像互联网的HTTP协议、TCP/IP协议等,都是一系列的协议构成,而且不断的演变。
三问:区块链监管何以必要?
如今,区块链概念被“热炒”,许多不明真相的大众混杂其间,甚至“街头大妈”也开始谈论区块链、炒虚拟代币。疯狂的背后,风险如影随形。
存在主观投机风险
就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创新的现状来说,本身还处于初级阶段,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各种虚拟代币的产生,仅仅是目前一种不具有大规模实际应用价值的区块链技术应用产品。且以比特币为例,目前投入到比特币的资金已经很多了,更可怕的在于,类似比特币的加密货币种类越来越多,使得比特币的稀缺性不再,而稀缺性正是比特币价格的重要支撑。许多人为了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财富,都去开发属于自己的加密货币,然后转手卖给别人,用赚到的钱再去开发新的加密货币,导致新的加密货币品种不断涌现。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全球加密虚拟货币已有1400多种!某位业内资深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其要害,“本质上是一场利用政策真空期,宣传造势,吸引韭菜的收割游戏”。按照“经典资产泡沫价格曲线”,假如把比特币价格走势套用到这个模型上,比特币的泡沫一旦破灭,谁又会是那批最倒霉的接盘侠呢?
美国投资界曾一度流行所谓的“零股理论”(Odd Lot Theory),又称擦鞋童理论(Shoeshine boy theory),是一种股市理论,意指当擦鞋童都在讨论股票投资的时候,就是股市交易达到最高峰之时,之后就会下跌。这种理论应该可以给当下的区块链热以警醒,区块链技术本身有很多应用场景,但它能够创造多大价值还有待观察,竞争的残酷性会使得行业面临大规模洗牌,最终其价值将回归理性。
区块链存在客观技术性风险
区块链作为当前金融科技的热点,虽然还处于行业发展的早期,但被认为是潜力巨大的变革性技术。区块链作为一项技术是有益的,区块链技术有利于保护网络不受攻击、促进普惠金融、金融安全、信息透明和可追踪性、创造经济增长、降低税收欺诈等,可能会成为金融的基础设施,一定程度上说甚至具有颠覆现有金融的力量,在此过程中会带来各种风险并提出各种金融监管的问题。
不得不承认,区块链技术存在诸多风险。首先,技术风险。就技术本身而言,区块链技术已暴露出不少问题,如51%被攻击的分叉问题、成本偏高、交易区块具有选择性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技术的发展不断修复和得以完善。其次,体系外的诚信风险。区块链技术本身和真实世界联通,但在实际交易过程中,如果有伪区块链技术公司打着区块链的名义,实际扮演超级管理员的角色进行敲诈,参与方将损失巨大。再则,网络性风险。如果黑客攻击交易所、破解用户密码,就可能进入到交易所个人钱包把代币转走。此外,还有可能出现网络堵塞,不同的区块被迫硬分叉,硬分叉的结果会导致对整个网络体系的信任受到质疑,网络体系的价值就会崩盘。
曾经,互联网技术勾联了各种物体间的关系,社交网络让我们的沟通触手可及,电子商务重构了人的商业行为,网络支付加速了金融服务效率,共享经济提升了资源利用价值......如今的区块链技术,正以其强大的创新优势,不断突破,成为新时代的“宠儿”。作为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技术创新,随着区块链行业发展的深入,监管层必定会对区块链技术和有价值的应用创新给予激励和支持,将随着行业的发展逐渐释放出一些促进政策。但是,又正因为客观风险的存在,区块链监管即成为必要。
区块链技术极具变革性,这一技术将对现有的金融生态产生重要的影响,并由此产生相应的风险和监管的问题,监管当局应该在立法、规章和监管方式上不断做出调整。由于区块链技术较为复杂,涉及密码学、点对点通讯、分布式存储、经济激励机制、开源生态等等,如何进行监管值得深入研究,但就总体原则而言,金融监管部门应该抱支持态度,对引入的新的问题要关注、跟踪并随时在监管规章和管理方法上做出调整以适应区块链技术可能带来的变革。
数字货币监管有宽容空间,更有防控底线
目前,主要是对数字货币的监管,没有针对区块链的监管。比特币起源于美国,一开始只是小范围使用并没有引起政府重视,但美国联邦调查局发现丝绸之路网站使用比特币进行毒品交易,监管得到重视。2013年美国金融犯罪合作调查局签署文件要求虚拟货币运营商需要和正常的货币运营商一样进行注册和汇报交易记录等。纽约提出了使用数字货币的牌照进行监管,税务部门把比特币定性为一种资产,对其利得加以课税。
2013年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认为比特币不是由货币当局发行, 不具有法偿性和强制性等货币属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并且提示公众应该注意虚假商品和虚假货币的投资风险、金融机构应防范沅钱风险。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数字货币研讨会,时任行长周小川指出需要密切关注区块链等技术发展对金融带来的影响。
未来,区块链监管有宽容的空间,但也绝对会有严格防控风险的底线。区块链是全球化的网络,直接触及用户端,而且很容易与金融相结合,参与者通过持有代币或积分等参与到区块链体系中,如果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就会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基于消费者尤其是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底线,未来区块链技术在务实推进技术真正落地应用的同时,尤应重点防范区块链被炒作为ico工具,避免区块链沦为直接诈骗、非法集资、地下黑市的“加工厂”。
当然,对于区块链的监管也不能“因噎废食”。纵观中国近年来的新经济发展,不难发现,新经济发展得好不好,在一定程度上就取决于能否平衡好创新和风险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区块链监管就是要把作为底层技术的区块链应用好、发展好,把打着区块链幌子搞非法勾当的应用抑制住、清出去。诚然,区块链在资本市场上表现的价值存在不同程度的泡沫,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互联网技术兴起时,同样存在很多泡沫,但最终也孕育出了BATJ(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这些好的企业。因此,不能因为区块链项目有泡沫,就一棍子打死,而是要加强监管能力,有效甄别,以“扬弃”的态度对待区块链技术。
(作者刘功润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上海市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