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逻辑悖论(比特币逻辑悖论解析)
在《通往奴役之路》中,哈耶克写道,“从一个纯粹真诚的理想主义者到一个狂热分子,往往只有一步之遥。”70年后,他的追随者“完美地”证明了这一点。
2018年的第一个月被比特币和区块链搅得天翻地覆。比特币已经成为继房地产、互联网之后的第三个“上车机会”。很多人把一夜暴富、实现财务自由的希望寄托于此,而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也成为上市公司股价上涨的助推器。相关概念股股价大涨。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各国政府表示要加强对虚拟货币的监管,沪深交易所要求区块链概念股公司停牌核查,币值和股价一路下跌。
监管层之所以举起虚拟货币和区块链的监管大旗,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概念已经被用作欺骗、投机和误导投资者的工具;另一方面,政府对以“去中心化”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数字货币自然有所警惕,尤其是在虚拟货币成为地下交易首选的情况下。
毫无疑问,比特币是理想的产品。虽然没有得到证实,但对于比特币的创始人“中本聪”是哈耶克的信徒,或者说比特币的设计借鉴了哈耶克的理论,世人应该没有太大的异议。
与法定货币相比,比特币发行数量固定、分散、匿名、不可更改,常被信徒认为代表着“自由和公平”,带有一定的无政府主义、反管制和约束的意味,这似乎与哈耶克倡导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
然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正如哈耶克所说,当我们尽一切努力有意识地按照某种崇高的理想去构建未来时,实际上是在不自觉地创造出与我们一直在努力的东西相反的结果。其实从这几年发生的事情来看,比特币、区块链、ico、IFO……在创造一轮又一轮财富神话的表象背后,更多的“小白”和“韭菜”成为了别人财富的敲门砖。
是股市里最快的“韭菜收割机”。从1月初到现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很多股票用一些模棱两可、模糊不清的区块链概念“包装”自己。据面包财经计算,最近比较热门的区块链概念股——安妮股份,2008年至2016年的累计净利润(盈亏平衡)只有3500多万元。但因为区块链概念,股价从2018年1月初的10.26元/股飙升至2018年1月16日的15.68元/股,涨幅高达52.83%。然而,当监管趋势是谁离开?
更可笑的是另一条新闻。很多犯罪团伙都是以比特币或者下一个“比特币”为诱饵开始传销的。不仅是大妈,就连很多年轻白领也是如此。
热情是理想最大的敌人。哈耶克一生反对人为构建的秩序,认为人类不够理性,市场需要自发的秩序来认知和管理世界。然而,在当前的虚拟货币世界中,正是狂热驱使人们试图构建虚拟货币的生产和交易秩序,最终可能导致整个虚拟货币原有结构的崩溃。
更简单的说,比特币的设计原则是去中心化。我们可以把整个系统看作一个账本。区块链是一种全民参与信息记账的技术方案。账本是开着的,每十分钟就会更新一次数据。系统会在这段时间内判断记账最快最好的节点(“挖矿”),系统内所有人同步备份。而最好的节点会得到奖励,就是比特币。与传统的服务器形式相比,比特币或区块链最大的优势在于不再有一个中央核心来控制所有的信息,所有的账本理论上都无法篡改。
但是,这种防篡改只是“理论上”的。根据中本聪设计的原理,如果有人可以垄断整个网络51%以上的计算能力,就可以制造新的区块进入主链,从而覆盖真实的交易,达到篡改账本的目的。再者,康奈尔大学一名学生的研究表明,只要有人拥有超过25%甚至接近这个数值的计算能力而没有达到51%,比特币的安全性就会受到威胁。
此前,这一设定一直被认为不可能成为现实。因为似乎不可能控制整个比特币51%的计算能力,尤其是在比特币社区。信徒们认为,大多数比特币矿工都是比特网的无私支持者。但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天生是血腥的。当利润达到300%的时候,他们就敢冒险挂了。
随着比特币价格的不断上涨,在资本的推动下,矿池的集中度越来越高,比特币的交易越来越被少数人控制。至少40%的比特币被少数人控制,这意味着交易可以被轻松控制。据此前媒体报道,“大矿主”比特大陆控制着比特币30%的计算能力,不管是否会篡改账本,但至少有能力改变原有的规则,比如让比特币经历一次硬分叉,比特币世界出现一种新的货币——比特币现金。
最近股神巴菲特唱出了关于比特币最难听的话:“我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虚拟货币不会有好下场。”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的他来说,这是一个完全正常的判断。但在狂热的币圈里,或许这句话会成为大家“嘲笑”他晚年的证据。
事情就是这样。已经“上车”的人,或者想靠风能“赶班车”的人,自然是精致的赢家和既得利益者,这无可厚非。只希望在这股热潮中成为“乌合之众”的人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