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区块链的概念和特征有哪些(深度解读区块链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意思)
2018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 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 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区块链凭借其独有的信任建立机制,成为金 融和科
2018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 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 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区块链凭借其独有的信任建立机制,成为金 融和科技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在政策、技术、市场的多重推动下, 区块链技术正在加速与实体经济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对我国探索 共享经济新模式、建设数字经济产业生态、提升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 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区块链作为点对点网络、密码学、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多种技 术的集成创新,提供了一种在不可信网络中进行信息与价值传递交换 的可信通道。当前,基于区块链的应用探索一直在加速推进,跨链、 隐私保护、安全监管等区块链关键技术也正在成为研究热点。然而, 区块链技术仍处于社会实验阶段,各方对区块链的概念、架构、技术 特点、发展路线及治理与监管等尚未形成共识。
区块链概念解读
区块链(Blockchain)是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使用密码学保证 传输和访问安全,能够实现数据一致存储、难以篡改、防止抵赖的记 账技术,也称为分布式账本技术(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典型的区块链以块-链结构存储数据。作为一种在不可信的竞争环境 中低成本建立信任的新型计算范式和协作模式,区块链凭借其独有的 信任建立机制,正在改变诸多行业的应用场景和运行规则,是未来发 展数字经济、构建新型信任体系不可或缺的技术之一。
典型的区块链系统中,各参与方按照事先约定的规则共同存储信 息并达成共识。为了防止共识信息被篡改,系统以区块(Block)为 单位存储数据,区块之间按照时间顺序、结合密码学算法构成链式(Chain)数据结构,通过共识机制选出记录节点,由该节点决定最 新区块的数据,其他节点共同参与最新区块数据的验证、存储和维护, 数据一经确认,就难以删除和更改,只能进行授权查询操作。按照系 统是否具有节点准入机制,区块链可分类为许可链和非许可链。许可 链中节点的加入退出需要区块链系统的许可,根据拥有控制权限的主 体是否集中可分为联盟链和私有链;非许可链则是完全开放的,亦可称为公有链,节点可以随时自由加入和退出。
联盟链:根据一定特征所设定的节点能参与、交易,共识过程受预选节点控制的区块链。
私有链:写入权限在一个组织手里,读取权限可能会被限制的区块链。
公有链:任何人都能读取区块链信息,发送交易并能被确认,参与共识过程,是真正意义上的去中心化区 块链,比特币区块链即是公有链最好的代表。
区块链有那些特征?
相对于传统的分布式数据库,区块链体现了以下几个对比特征:
一是从复式记账演进到分布式记账。传统的信息系统,每位会计各自 记录,每次对账时存在多个不同账本。区块链打破了原有的复式记账, 变成“全网共享”的分布式账本,参与记账的各方之间通过同步协调机 制,保证数据的防篡改和一致性,规避了复杂的多方对账过程。
二是 从“增删改查”变为仅“增查”两个操作。传统的数据库具有增加、删除、 修改和查询四个经典操作。对于全网账本而言,区块链技术相当于放 弃了删除和修改两个选项4,只留下增加和查询两个操作,通过区块 和链表这样的“块链式”结构,加上相应的时间戳进行凭证固化,形成 环环相扣、难以篡改的可信数据集合。
三是从单方维护变成多方维护。 针对各个主体而言,传统的数据库是一种单方维护的信息系统,不论 是分布式架构,还是集中式架构,都对数据记录具有高度控制权。区 块链引入了分布式账本,是一种多方共同维护、不存在单点故障的分 布式信息系统,数据的写入和同步不仅仅局限在一个主体范围之内, 需要通过多方验证数据、形成共识,再决定哪些数据可以写入。
四是 从外挂合约发展为内置合约。传统上,财务的资金流和商务的信息流 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业务流程,商务合作签订的合约,在人工审核、鉴 定成果后,再通知财务进行打款,形成相应的资金流。智能合约的出 现,基于事先约定的规则,通过代码运行来独立执行、协同写入,通过算法代码形成了一种将信息流和资金流整合到一起的“内置合约”。
区块链适用的场景条件有那些?
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区块链具有在诸多领域开展应用的潜力。然 而,区块链不是万能的,技术上去中心化、难以篡改的鲜明特点,使 其在限定场景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总结为“新型数据库、多 业务主体、彼此不互信、业务强相关”。
首先,源自于应用场景对数据库的需要。区块链本质上是一种带 时间戳的新型数据库,从对数据真实、有效、不可伪造、难以篡改的 组织需求角度出发,相对于传统的数据库来说,可谓是一个新的起点 和新的要求。其次,需要是一个跨主体、多方写入的应用场景。多个 主体各自维护账本,往往因为数据信息不共享、业务逻辑不统一等原 因,导致“账对不齐”的现象。与之相反,区块链中每个主体都可以拥 有一个完整的账本副本,通过即时清结算的模式,保证多个主体之间 数据的一致性,规避了复杂的对账过程。再次,适合于在不可信的环 境中建立基于数学的信任。区块链在技术层面保证了系统的数据可信
(密码学算法、数字签名、时间戳)、结果可信(智能合约、公式算 法)和历史可信(链式结构、时间戳),因此区块链提供了一种“机 器中介”,尤其适用于协作方不可信、利益不一致或缺乏权威第三方 介入的行业应用。最后,根据系统控制权和交易信息公开与否进行归 类。公有链允许任一节点的加入,不对信息的传播加以限制,信息对 整个系统公开;联盟链只允许认证后的机构参与共识,交易信息根据 共识机制进行局部公开;相比而言,私有链范围最窄,只适用于限定 的机构之内。
本文摘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区块链白皮书(2018)》
区块链作为点对点网络、密码学、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多种技 术的集成创新,提供了一种在不可信网络中进行信息与价值传递交换 的可信通道。当前,基于区块链的应用探索一直在加速推进,跨链、 隐私保护、安全监管等区块链关键技术也正在成为研究热点。然而, 区块链技术仍处于社会实验阶段,各方对区块链的概念、架构、技术 特点、发展路线及治理与监管等尚未形成共识。
区块链概念解读
区块链(Blockchain)是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使用密码学保证 传输和访问安全,能够实现数据一致存储、难以篡改、防止抵赖的记 账技术,也称为分布式账本技术(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典型的区块链以块-链结构存储数据。作为一种在不可信的竞争环境 中低成本建立信任的新型计算范式和协作模式,区块链凭借其独有的 信任建立机制,正在改变诸多行业的应用场景和运行规则,是未来发 展数字经济、构建新型信任体系不可或缺的技术之一。
典型的区块链系统中,各参与方按照事先约定的规则共同存储信 息并达成共识。为了防止共识信息被篡改,系统以区块(Block)为 单位存储数据,区块之间按照时间顺序、结合密码学算法构成链式(Chain)数据结构,通过共识机制选出记录节点,由该节点决定最 新区块的数据,其他节点共同参与最新区块数据的验证、存储和维护, 数据一经确认,就难以删除和更改,只能进行授权查询操作。按照系 统是否具有节点准入机制,区块链可分类为许可链和非许可链。许可 链中节点的加入退出需要区块链系统的许可,根据拥有控制权限的主 体是否集中可分为联盟链和私有链;非许可链则是完全开放的,亦可称为公有链,节点可以随时自由加入和退出。
联盟链:根据一定特征所设定的节点能参与、交易,共识过程受预选节点控制的区块链。
私有链:写入权限在一个组织手里,读取权限可能会被限制的区块链。
公有链:任何人都能读取区块链信息,发送交易并能被确认,参与共识过程,是真正意义上的去中心化区 块链,比特币区块链即是公有链最好的代表。
区块链有那些特征?
相对于传统的分布式数据库,区块链体现了以下几个对比特征:
一是从复式记账演进到分布式记账。传统的信息系统,每位会计各自 记录,每次对账时存在多个不同账本。区块链打破了原有的复式记账, 变成“全网共享”的分布式账本,参与记账的各方之间通过同步协调机 制,保证数据的防篡改和一致性,规避了复杂的多方对账过程。
二是 从“增删改查”变为仅“增查”两个操作。传统的数据库具有增加、删除、 修改和查询四个经典操作。对于全网账本而言,区块链技术相当于放 弃了删除和修改两个选项4,只留下增加和查询两个操作,通过区块 和链表这样的“块链式”结构,加上相应的时间戳进行凭证固化,形成 环环相扣、难以篡改的可信数据集合。
三是从单方维护变成多方维护。 针对各个主体而言,传统的数据库是一种单方维护的信息系统,不论 是分布式架构,还是集中式架构,都对数据记录具有高度控制权。区 块链引入了分布式账本,是一种多方共同维护、不存在单点故障的分 布式信息系统,数据的写入和同步不仅仅局限在一个主体范围之内, 需要通过多方验证数据、形成共识,再决定哪些数据可以写入。
四是 从外挂合约发展为内置合约。传统上,财务的资金流和商务的信息流 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业务流程,商务合作签订的合约,在人工审核、鉴 定成果后,再通知财务进行打款,形成相应的资金流。智能合约的出 现,基于事先约定的规则,通过代码运行来独立执行、协同写入,通过算法代码形成了一种将信息流和资金流整合到一起的“内置合约”。
区块链适用的场景条件有那些?
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区块链具有在诸多领域开展应用的潜力。然 而,区块链不是万能的,技术上去中心化、难以篡改的鲜明特点,使 其在限定场景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总结为“新型数据库、多 业务主体、彼此不互信、业务强相关”。
首先,源自于应用场景对数据库的需要。区块链本质上是一种带 时间戳的新型数据库,从对数据真实、有效、不可伪造、难以篡改的 组织需求角度出发,相对于传统的数据库来说,可谓是一个新的起点 和新的要求。其次,需要是一个跨主体、多方写入的应用场景。多个 主体各自维护账本,往往因为数据信息不共享、业务逻辑不统一等原 因,导致“账对不齐”的现象。与之相反,区块链中每个主体都可以拥 有一个完整的账本副本,通过即时清结算的模式,保证多个主体之间 数据的一致性,规避了复杂的对账过程。再次,适合于在不可信的环 境中建立基于数学的信任。区块链在技术层面保证了系统的数据可信
区块链作为对等网络、密码学、共识机制、智能契约等技术的集成创新,为不可信网络中的信息和价值传递与交换提供了可信通道。目前,基于区块链的应用探索不断加速,跨链、隐私保护、安全监管等区块链关键技术也正在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区块链科技目前仍处于社会实验阶段,各方对区块链的理念、架构、技术特点、发展路线、治理和监管尚未达成共识。
区块链概念解读
区块链是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的记账技术,使用密码学来保证传输和访问的安全性,可以实现数据存储一致、不易篡改、防止抵赖。也称为分布式分类帐技术(也称为分布式分类帐技术)。典型的区块链以块链结构存储数据。作为一种在不可信的竞争环境中低成本建立信任的新计算范式和协作模式,区块链以其独特的信任建立机制,正在改变许多行业的应用场景和运营规则。是未来发展数字经济,构建新型信任体系不可或缺的技术之一。
(密码学算法、数字签名、时间戳)、结果可信(智能合约、公式算 法)和历史可信(链式结构、时间戳),因此区块链提供了一种“机 器中介”,尤其适用于协作方不可信、利益不一致或缺乏权威第三方 介入的行业应用。最后,根据系统控制权和交易信息公开与否进行归 类。公有链允许任一节点的加入,不对信息的传播加以限制,信息对 整个系统公开;联盟链只允许认证后的机构参与共识,交易信息根据 共识机制进行局部公开;相比而言,私有链范围最窄,只适用于限定 的机构之内。
本文摘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区块链白皮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