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实验室:如何从零开始
关于STO的讨论还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如何从纸上谈兵到落地实操恐怕是所有人最关心的方面。对此,石榴财经来到STO实验室,与大家分享张淞亚老师的STO之道。张淞亚,览众资本创始管理人,自2018年初开始研
关于STO的讨论还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如何从纸上谈兵到落地实操恐怕是所有人最关心的方面。对此,石榴财经来到STO实验室,与大家分享张淞亚老师的STO之道。
自2018年初以来,蓝中资本创始经理张雅一直在研究STO理论和实践。他是20国区块链(B20)的联合发起人,专注于区块链创业项目和加密货币投资,被称为“中国第一STO人”。投资案例包括:Omisego、币安、Power Ledger、Wax、Coinpoker、Lympo、Robot Cache、Celsius Network、Tenzorum、Tzero
一、区块链发展十年历程
区块链起源于比特币。比特币的本质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开发的去中心化账本。加密算法、博弈论和投机机制的结合,按时间顺序记录交易,交易满时加密哈希值。
哈希加密的特点是可以把很大的文件压缩成非常小的字符,这个字符不能反解压文件,但是这串字符可以代表文件的完整性,不可篡改,它是变伪存真的代码。如果有人改了其中任何一个字或者一段话,再做加密的时候结果完全不同。
比特币的账本通过哈希值算法把交易记录串联起来。现在最新的一页账本中包含之前上万页所有交易记录的基因,这是保证不被篡改的做法。
怎么保证记录是真实的?哈希值结果会在全网进行比对,如果对得上就是真帐,如果对不上,这本帐就会被网络排斥,因为它篡改了之前的交易。
很多人疑惑,比特币为什么需要挖矿?其实挖矿是在做一道抢答题,每个人可以下载和运行程序,运行同时互相做竞争,抢答题结果是一个密码,这个密码没有任何的线索,只能一个个尝试,暴力破解。通过计算机的强大算力去硬破解一道密码题,就叫做工作量证明。
这个抢答题如果成功,你获得是下一页帐的记帐权,比特币的账簿里分很多页,每一页记帐权都归属于不同的人,得出抢答题的正确答案就可以获得下一页帐的记帐权。好处是获胜者可以在下一页记自己的帐,这就叫区块奖励,也叫挖矿,初期每获得一个区块奖励,对应着50枚比特币。同时,矿工还可以获得所有交易的手续费。比特币网络十分钟只能记载2000—3000笔帐,交易想要优先记录就要加小费。
区块奖励最开始是每个区块50个比特币,四年之后就变成25个比特币,再过四年变成12.5个,不停减半到无限小的时候,比特币就全部被挖完了。所以比特币设计逻辑跟传统的以金属作为计价方式稀有金属产生机制类似,比特币的出现并不光是想要干掉货币,它其实想干掉黄金作为价值储存的位置。
区块链技术在发展了几年之后,有人觉得这个技术很有潜力,但是不应该光来记帐,还应该记合同。维塔利克·布特林认为,区块链应该不光像比特币那样去记帐,不应该只是数字货币,应该是可以拥有更多的场景。
他开发了一个新的区块链平台叫以太坊,目前公认为它是区块链技术的2.0产品。以太坊做的是去中心化的运算平台,记录的不光是转帐记录,而是智能合约。
举例说明,两家公司签了一百万的合同,约定每个季度打款25万,同时提供相应的服务,之前是两张纸把它写下来签字画押或者盖章,如果有纠纷拿合同去法院诉讼,但是法院最后的判决结果下达后,可能还牵扯到很多的流程。
如果我们把这个合同写在区块链上,写在以太坊上,我们可以这样编程,我先把100万打到智能合约里,它会按照时间戳解锁四分之一帐款,所以这个合同比之前需要互相建立的信任基础低很多,只需要相信代码就可以了,因为代码是不能被篡改的,这个程序编好之后放在以太坊上,它会自动监督合同按约束来执行。
ICO是怎么诞生的
以太坊开发了标准化的合同,这个合同代号为ERC20,可以看做是一个融资合同。它的本质就是几道填空题,第一行叫“项目名称”,第二行叫“项目代码”,第三行叫“发多少币”,第四行“一个币多少钱”,第五行“币有没有锁定期,锁定给谁,怎么锁定”,最后有其他的条款。
这样的填空题填完之后把合同放到以太坊上,会自动生成一个合同地址,可以把它想象成公司账号,只要有人向账号打入以太坊,合同自动解锁一定数量的代币,证明这个人投了多少钱。融资结束,币就全部发完了。这个行为叫ico,就是通过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去发行数字货币,这个数字货币是别人投资自己想法的证明。
因为没有经过监管和政府的控制,所以ICO非常自由,非常方便,成本也很低,每个人都可以写智能合约,只要改一下项目名称、代码,就可以发一个新的代币出来。这个代币跟以太坊和比特币没有本质区别,按合同上写的总量有限,同时像数字货币一样自由转移。只要有钱包就可以互相转代币,没有任何限制。
早期ICO是慈善募资的形式出现,人们拿出一些比特币以太坊,捐给他们觉得很酷的项目,他们觉得这个技术特别好,能给行业带来新的场景,能给比特币带来新的生机,这是早期ICO的心态。
后来早期ICO项目的代币最后价值不断涨了几百几千倍甚至上万倍,突然有些人发现ICO原来还可以投资,于是把它当成生意来做。很多人成立数字货币基金去投ICO项目。有基金进来之后,整个行业进入新的运转状态,各种项目被催生出来。
早期的ICO这些项目除了真正做技术的自由主义者们之外,同时也催生出很多互联网行业里边的残兵败将,这个是2016—2017年的现状。许多ICO只是在空炒而已。各种各样融资模式、控盘模式、操盘游戏把空气项目拉到一百倍,大家被套进去,做一个资金盘游戏。
ICO很难落地,根本瓶颈是行业用户基数根本不够,全世界只有不到1%的人使用数字货币,只有不到3%的人持有数字货币,这样的普及程度不足以让任何生态落地。因为需要网络效应,需要不断交易,不断产生新需求,不断换手才能产生完整的经济体。所以,这个故事被讲了十几万遍之后没有人信了,所有的币现在都在跌,也都不了了之。
我们又回归到投资的目的。产品预售发功能币是讲得通的,但是为了投机进来,这个故事就被玩坏了,这就自然的成为资金盘,不是团队是否靠谱,ICO作为投资本身就是不通的逻辑。以太坊增长都是根据ICO生态来增长,现在跌是因为ICO生态不断的降温。
STO时代
从2018年开始出现全新的投资机会,也是区块链行业升级的象征,我们真正开始进入STO的时代。
ico可以说比空气还空气,承诺的是将来给投资者这个币,这个币的功能则完全不承诺。它的本质是钻法律空子,所以就设计了灰色的融资方法,去逃避SEC的监管,所以它不是融资,是产品众筹,它不需要备案、监管,所以出现诈骗、旁氏骗局、洗钱等。
STO是法律意义上定义为证券的数字货币,本身具有证券属性,需要去证监会备案,代表的是货币、数字资产、公司股份,未来预期的分红或者拥有权。可以是债权、股权、分红权等具有证券属性的金融产品。
STO代表真实的权益,这种权益是证监会认定、许可发行的,并且是受到监管的。它是两个世界的完美融合,数字货币和传统融资相比,传统融资对证券保护,而功能币则没有。STO同样有对证券的保护,它需要证监会许可,全部法规、框架直接套用传统的证券法就可以发行STO。
可编程是STO发行相对于股票发行最大的优势,股票通常代表的是几种特定的权益,基本上还是拥有权为主。但是STO是可编程的权益,分红权、投票权、优先权等,只要证监会许可就可以。
合规方面,ICO没有任何的合规框架;融资成本,传统融资相对高,预计十分之一的成本就能发STO。欺诈风险传统融资和STO相对较低,还需要法律框架监管跟合规,ICO基本上是完全欺诈。传统融资很难产生透明度,但是STO的募资是可以看得到的。
股权市场只是STO发行比较熟悉的,却是最小的一块市场,未来STO发行还有非常大的潜在市场,全球的股权市场大概有77万亿美金,但是相对于房地产市场,它只是小巫见大巫,全球的房地产市场一共有280万亿美金,金融衍生品市场有500多万亿。如果了解金融衍生品行业的人就知道,很多资产是一些巨头垄断的。
什么可以被STO化?首先是商品,原油、天然气、黄金、咖啡、能源,包括艺术品等各种有价有市的这些产品都可以STO化。房地产,住宅、酒店、商业地产、工业地产包括房产开发,整个产业链流程、整个资产全部拿来做STO发行。
货币,是最稳定的发行。这两个月“稳定币”很火,因为它的门槛很低。在美国,一个支付牌照和一个信托牌照,就可以发“稳定币”了。“稳定币”的保证金,是对等的美元。它确实给数字货币行业带来避险的工具,比特币换成“稳定币”做对冲,还是很好用的。
很多非上市的公司,比如小米IPO之后去港交所上市,现在一直在跌,交易量也不是那么高。但是如果小米发了STO,会发生什么?没有人会不投。小米的品牌在欧洲、印度、美国、南美、北美都很火。望京有一个叫做漫咖啡的咖啡厅,它是“会面圣地”,罗永浩经常跑到那边去,这样小的生意也可以STO。望京的人觉得这个地方好,大家一块投,投完之后每个人都是拥有者,每个人都有使用权,进来之后大家都可以使用,这也是STO发行的一种。
STO的监管
美国对STO的法律监管,有RegD,RegA+,RegC+三个框架。
RegD是在美国企业融资的备案标准,只需要提交材料就可以,不需要拿到许可,比较方便快捷。
RegA+是小型的IPO,它的要求相对高一点,对公司的财报对公司的盈利都有要求,财务信息需要被审计,也是需要SEC的许可才能发,许可之后是没有合格投资人的限制,可以向大众融资,融资上线两千万到五千万美金,成本会更高一些,通过概率也会比较低。
RegC+是众筹,它是面向于众筹的小型募资的监管方案,最终募资107万美元,对于初创项目绰绰有余,不需要合格投资人,SEC直接提交不需要许可,但是有12个月锁定期。
STO的成功案例有TZERO。它以STO形式发了优先股。 TZRO是STO发起的重要原由,TZRO是Overstock全资子公司,它在区块链具有历史意义的公司,Overstock是美国电商平台,是全世界第一个接受比特币支付的电商平台,它的创始人也是比特币早期的信仰者。在它之前接受比特币最大的公司是澳大利亚小餐馆,Overstock当时估值10亿美金的时候接受的比特币,它至少把比特币应用往前推进两到三年。
这家公司在2014年接受比特币支付,公司股票跟比特币91%同步。自己也成立了区块链基金,TZERO是最重要的一个,叫区块链改变华尔街。当时很多数字货币交易所想合规拿牌照,但是都拿不到,Overstock完全换了思路,先去做一个合规的证券交易所,再做区块链改造。
Overstock以代币的形式增发了一批股票,在自己交易所已经交易两年了,证监会认可、许可、通过,这就是TZERO来源,他们是STO的发起者。美国其他互联网公司也看到这个机会。
有人说STO发行跟IPO差不多,合规又跟政府打交道,优势在哪儿?还拿小米举例。小米如果发STO,首先募资渠道更多,它可以向全世界募资。公司在募资完之后,STO可以全世界上市,不局限于一家。
之前股票、证券交易的市场,纽交所、纳斯达克是全世界龙头,处于垄断地位。垄断地位前提是所有的公司只有一个选择,你要么选择纳斯达克,要么选择港交所,要么选择上证、深证,全部都要是不可能的。
STO的未来
STO未来潜在市场是全球资产的总量。我们现在可以想象到的所有资产,所有对于资产拥有权,所有对于资产的分红权,所有对于资产各种各样的权益,最终都可以以STO的形式来代替。
适合发STO的公司或者具有之前就可以交易的资产,或者有收入盈利,并不需要跟区块链有关系,只要能挣钱,有稳定的现金流,愿意拿来分红就可以发行STO。用营业收入发行STO,可以跟股权完全分离,营业收入发币直接计入运营成本。
不动产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设计,用信托或者以公司、基金的形式发STO。把房地产托管到公司上,以公司的名义去发行拥有权或者分红权,以前卖房子一栋一栋卖,现在可以一币一币卖,它的定价门槛更低,所有人想买的时候都可以买,买一百个币或者一千个币都可以。
期货合约、远期合约,比如要生产多少商品,多长时间交割,提前发布代表权益以STO的形式发,最后可以换产品。
股权发行很简单。之前股权是什么样,我就按什么样发其实也是可以的,这个完全是合规合法的,之前怎么发股权我就怎么发STO,我就叫股权币了。一个币就代表一股,我未来在股权市场交易,它代表的是拥有权、投票权、分红权。
当然还有债权,公司固定收益的产品可以以一种债权的形式,或者是以分红权的形式发行STO。
自2018年初以来,蓝中资本创始经理张雅一直在研究STO理论和实践。他是20国区块链(B20)的联合发起人,专注于区块链创业项目和加密货币投资,被称为“中国第一STO人”。投资案例包括:Omisego、币安、Power Ledger、Wax、Coinpoker、Lympo、Robot Cache、Celsius Network、Tenzorum、Tzero
一、区块链发展十年历程
区块链起源于比特币。比特币的本质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开发的去中心化账本。加密算法、博弈论和投机机制的结合,按时间顺序记录交易,交易满时加密哈希值。
哈希加密的特点是可以把很大的文件压缩成非常小的字符,这个字符不能反解压文件,但是这串字符可以代表文件的完整性,不可篡改,它是变伪存真的代码。如果有人改了其中任何一个字或者一段话,再做加密的时候结果完全不同。
比特币的账本通过哈希值算法把交易记录串联起来。现在最新的一页账本中包含之前上万页所有交易记录的基因,这是保证不被篡改的做法。
怎么保证记录是真实的?哈希值结果会在全网进行比对,如果对得上就是真帐,如果对不上,这本帐就会被网络排斥,因为它篡改了之前的交易。
很多人疑惑,比特币为什么需要挖矿?其实挖矿是在做一道抢答题,每个人可以下载和运行程序,运行同时互相做竞争,抢答题结果是一个密码,这个密码没有任何的线索,只能一个个尝试,暴力破解。通过计算机的强大算力去硬破解一道密码题,就叫做工作量证明。
这个抢答题如果成功,你获得是下一页帐的记帐权,比特币的账簿里分很多页,每一页记帐权都归属于不同的人,得出抢答题的正确答案就可以获得下一页帐的记帐权。好处是获胜者可以在下一页记自己的帐,这就叫区块奖励,也叫挖矿,初期每获得一个区块奖励,对应着50枚比特币。同时,矿工还可以获得所有交易的手续费。比特币网络十分钟只能记载2000—3000笔帐,交易想要优先记录就要加小费。
区块奖励最开始是每个区块50个比特币,四年之后就变成25个比特币,再过四年变成12.5个,不停减半到无限小的时候,比特币就全部被挖完了。所以比特币设计逻辑跟传统的以金属作为计价方式稀有金属产生机制类似,比特币的出现并不光是想要干掉货币,它其实想干掉黄金作为价值储存的位置。
区块链技术在发展了几年之后,有人觉得这个技术很有潜力,但是不应该光来记帐,还应该记合同。维塔利克·布特林认为,区块链应该不光像比特币那样去记帐,不应该只是数字货币,应该是可以拥有更多的场景。
他开发了一个新的区块链平台叫以太坊,目前公认为它是区块链技术的2.0产品。以太坊做的是去中心化的运算平台,记录的不光是转帐记录,而是智能合约。
举例说明,两家公司签了一百万的合同,约定每个季度打款25万,同时提供相应的服务,之前是两张纸把它写下来签字画押或者盖章,如果有纠纷拿合同去法院诉讼,但是法院最后的判决结果下达后,可能还牵扯到很多的流程。
如果我们把这个合同写在区块链上,写在以太坊上,我们可以这样编程,我先把100万打到智能合约里,它会按照时间戳解锁四分之一帐款,所以这个合同比之前需要互相建立的信任基础低很多,只需要相信代码就可以了,因为代码是不能被篡改的,这个程序编好之后放在以太坊上,它会自动监督合同按约束来执行。
ICO是怎么诞生的
以太坊开发了标准化的合同,这个合同代号为ERC20,可以看做是一个融资合同。它的本质就是几道填空题,第一行叫“项目名称”,第二行叫“项目代码”,第三行叫“发多少币”,第四行“一个币多少钱”,第五行“币有没有锁定期,锁定给谁,怎么锁定”,最后有其他的条款。
这样的填空题填完之后把合同放到以太坊上,会自动生成一个合同地址,可以把它想象成公司账号,只要有人向账号打入以太坊,合同自动解锁一定数量的代币,证明这个人投了多少钱。融资结束,币就全部发完了。这个行为叫ico,就是通过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去发行数字货币,这个数字货币是别人投资自己想法的证明。
因为没有经过监管和政府的控制,所以ICO非常自由,非常方便,成本也很低,每个人都可以写智能合约,只要改一下项目名称、代码,就可以发一个新的代币出来。这个代币跟以太坊和比特币没有本质区别,按合同上写的总量有限,同时像数字货币一样自由转移。只要有钱包就可以互相转代币,没有任何限制。
早期ICO是慈善募资的形式出现,人们拿出一些比特币以太坊,捐给他们觉得很酷的项目,他们觉得这个技术特别好,能给行业带来新的场景,能给比特币带来新的生机,这是早期ICO的心态。
后来早期ICO项目的代币最后价值不断涨了几百几千倍甚至上万倍,突然有些人发现ICO原来还可以投资,于是把它当成生意来做。很多人成立数字货币基金去投ICO项目。有基金进来之后,整个行业进入新的运转状态,各种项目被催生出来。
早期的ICO这些项目除了真正做技术的自由主义者们之外,同时也催生出很多互联网行业里边的残兵败将,这个是2016—2017年的现状。许多ICO只是在空炒而已。各种各样融资模式、控盘模式、操盘游戏把空气项目拉到一百倍,大家被套进去,做一个资金盘游戏。
ICO很难落地,根本瓶颈是行业用户基数根本不够,全世界只有不到1%的人使用数字货币,只有不到3%的人持有数字货币,这样的普及程度不足以让任何生态落地。因为需要网络效应,需要不断交易,不断产生新需求,不断换手才能产生完整的经济体。所以,这个故事被讲了十几万遍之后没有人信了,所有的币现在都在跌,也都不了了之。
我们又回归到投资的目的。产品预售发功能币是讲得通的,但是为了投机进来,这个故事就被玩坏了,这就自然的成为资金盘,不是团队是否靠谱,ICO作为投资本身就是不通的逻辑。以太坊增长都是根据ICO生态来增长,现在跌是因为ICO生态不断的降温。
STO时代
从2018年开始出现全新的投资机会,也是区块链行业升级的象征,我们真正开始进入STO的时代。
ico可以说比空气还空气,承诺的是将来给投资者这个币,这个币的功能则完全不承诺。它的本质是钻法律空子,所以就设计了灰色的融资方法,去逃避SEC的监管,所以它不是融资,是产品众筹,它不需要备案、监管,所以出现诈骗、旁氏骗局、洗钱等。
STO是法律意义上定义为证券的数字货币,本身具有证券属性,需要去证监会备案,代表的是货币、数字资产、公司股份,未来预期的分红或者拥有权。可以是债权、股权、分红权等具有证券属性的金融产品。
STO代表真实的权益,这种权益是证监会认定、许可发行的,并且是受到监管的。它是两个世界的完美融合,数字货币和传统融资相比,传统融资对证券保护,而功能币则没有。STO同样有对证券的保护,它需要证监会许可,全部法规、框架直接套用传统的证券法就可以发行STO。
可编程是STO发行相对于股票发行最大的优势,股票通常代表的是几种特定的权益,基本上还是拥有权为主。但是STO是可编程的权益,分红权、投票权、优先权等,只要证监会许可就可以。
合规方面,ICO没有任何的合规框架;融资成本,传统融资相对高,预计十分之一的成本就能发STO。欺诈风险传统融资和STO相对较低,还需要法律框架监管跟合规,ICO基本上是完全欺诈。传统融资很难产生透明度,但是STO的募资是可以看得到的。
股权市场只是STO发行比较熟悉的,却是最小的一块市场,未来STO发行还有非常大的潜在市场,全球的股权市场大概有77万亿美金,但是相对于房地产市场,它只是小巫见大巫,全球的房地产市场一共有280万亿美金,金融衍生品市场有500多万亿。如果了解金融衍生品行业的人就知道,很多资产是一些巨头垄断的。
什么可以被STO化?首先是商品,原油、天然气、黄金、咖啡、能源,包括艺术品等各种有价有市的这些产品都可以STO化。房地产,住宅、酒店、商业地产、工业地产包括房产开发,整个产业链流程、整个资产全部拿来做STO发行。
货币,是最稳定的发行。这两个月“稳定币”很火,因为它的门槛很低。在美国,一个支付牌照和一个信托牌照,就可以发“稳定币”了。“稳定币”的保证金,是对等的美元。它确实给数字货币行业带来避险的工具,比特币换成“稳定币”做对冲,还是很好用的。
很多非上市的公司,比如小米IPO之后去港交所上市,现在一直在跌,交易量也不是那么高。但是如果小米发了STO,会发生什么?没有人会不投。小米的品牌在欧洲、印度、美国、南美、北美都很火。望京有一个叫做漫咖啡的咖啡厅,它是“会面圣地”,罗永浩经常跑到那边去,这样小的生意也可以STO。望京的人觉得这个地方好,大家一块投,投完之后每个人都是拥有者,每个人都有使用权,进来之后大家都可以使用,这也是STO发行的一种。
STO的监管
美国对STO的法律监管,有RegD,RegA+,RegC+三个框架。
RegD是在美国企业融资的备案标准,只需要提交材料就可以,不需要拿到许可,比较方便快捷。
RegA+是小型的IPO,它的要求相对高一点,对公司的财报对公司的盈利都有要求,财务信息需要被审计,也是需要SEC的许可才能发,许可之后是没有合格投资人的限制,可以向大众融资,融资上线两千万到五千万美金,成本会更高一些,通过概率也会比较低。
RegC+是众筹,它是面向于众筹的小型募资的监管方案,最终募资107万美元,对于初创项目绰绰有余,不需要合格投资人,SEC直接提交不需要许可,但是有12个月锁定期。
STO的成功案例有TZERO。它以STO形式发了优先股。 TZRO是STO发起的重要原由,TZRO是Overstock全资子公司,它在区块链具有历史意义的公司,Overstock是美国电商平台,是全世界第一个接受比特币支付的电商平台,它的创始人也是比特币早期的信仰者。在它之前接受比特币最大的公司是澳大利亚小餐馆,Overstock当时估值10亿美金的时候接受的比特币,它至少把比特币应用往前推进两到三年。
这家公司在2014年接受比特币支付,公司股票跟比特币91%同步。自己也成立了区块链基金,TZERO是最重要的一个,叫区块链改变华尔街。当时很多数字货币交易所想合规拿牌照,但是都拿不到,Overstock完全换了思路,先去做一个合规的证券交易所,再做区块链改造。
Overstock以代币的形式增发了一批股票,在自己交易所已经交易两年了,证监会认可、许可、通过,这就是TZERO来源,他们是STO的发起者。美国其他互联网公司也看到这个机会。
有人说STO发行跟IPO差不多,合规又跟政府打交道,优势在哪儿?还拿小米举例。小米如果发STO,首先募资渠道更多,它可以向全世界募资。公司在募资完之后,STO可以全世界上市,不局限于一家。
之前股票、证券交易的市场,纽交所、纳斯达克是全世界龙头,处于垄断地位。垄断地位前提是所有的公司只有一个选择,你要么选择纳斯达克,要么选择港交所,要么选择上证、深证,全部都要是不可能的。
STO的未来
STO未来潜在市场是全球资产的总量。我们现在可以想象到的所有资产,所有对于资产拥有权,所有对于资产的分红权,所有对于资产各种各样的权益,最终都可以以STO的形式来代替。
适合发STO的公司或者具有之前就可以交易的资产,或者有收入盈利,并不需要跟区块链有关系,只要能挣钱,有稳定的现金流,愿意拿来分红就可以发行STO。用营业收入发行STO,可以跟股权完全分离,营业收入发币直接计入运营成本。
不动产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设计,用信托或者以公司、基金的形式发STO。把房地产托管到公司上,以公司的名义去发行拥有权或者分红权,以前卖房子一栋一栋卖,现在可以一币一币卖,它的定价门槛更低,所有人想买的时候都可以买,买一百个币或者一千个币都可以。
期货合约、远期合约,比如要生产多少商品,多长时间交割,提前发布代表权益以STO的形式发,最后可以换产品。
股权发行很简单。之前股权是什么样,我就按什么样发其实也是可以的,这个完全是合规合法的,之前怎么发股权我就怎么发STO,我就叫股权币了。一个币就代表一股,我未来在股权市场交易,它代表的是拥有权、投票权、分红权。
当然还有债权,公司固定收益的产品可以以一种债权的形式,或者是以分红权的形式发行S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