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20天三次“发声”谈央行数字货币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央行20天三次“发声”谈央行数字货币对应的信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法定数字货币近期频频出现在官方表态中。
8月21日,央行微信公众号发布两篇有关数字货币的文章,一是发表于2018年1月的范一飞副行长谈央行数字货币几点考虑,二是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8月10日在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关于数字货币的演讲。
这是法定数字货币本月至少第四次在官方表态中“露脸”。
8月2日,央行在2019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上表示,将加快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步伐:8月10日,穆长春在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称,“央行数字货币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到支持在深圳开展数字货币研究等创新应用。
记者注意到,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旗下公司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一直在招兵买马,8月初又挂出招聘区块链研发工程师和研究员的信息。
央行数字货币如何运营?范一飞:应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文中表示,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应采用双层运营体系。
他表示,大国发行央行数字货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和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较大,在设计和运营央行数字货币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系统、制度设计所面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单层运营体系,是人民银行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
而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这就属于双层运营体系。
”穆长春在演讲中也对双层运营体系做了解释。
“中央银行-商业机构”的双层运营模式有诸多好处。
范一飞分析称,该模式不改变流通中货币的债权债务关系,不改变现有货币投放体系和二元账户结构,不会构成对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竞争,不会增加商业银行对同业拆借市场的依赖,不会影响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也就不会导致“金融脱媒”现象。
同时,由于不影响现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会强化压力环境下的顺周期效应,且能提升支付便捷性和安全性,还具有央行背书的信用优势。
范一飞表示,为保持央行数字货币的属性,实现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目标,我国的央行数字货币双层运营体系应不同于各种代币的去中心化发行模式。
第一,因为央行数字货币仍然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其债权债务关系并未随着货币形态而改变,因而仍必须保证央行在投放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第二,需要保证并加强央行的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调控职能。
第三,不改变二元账户体系,保持原有货币政策传导方式。
第四,为避免运营机构超发货币,需要有相应安排实现央行对数字货币投放的追踪和监管。
“不过,这里所说的中心化运营模式与传统电子支付工具也有所不同。
电子支付工具的资金转移必须通过账户完成,采用的是账户紧耦合方式。
央行数字货币则应基于账户松耦合形式,使交易环节对账户的依赖程度大为降低。
”范一飞表示,这样,既可和现金一样易于流通,又能实现可控匿名。
央行数字货币持有人可直接将其应用于各种场景,有利于人民币流通和国际化。
另外,如果没有交易第三方匿名,会泄露个人信息和隐私:但如果允许实现完全的第三方匿名,会助长犯罪,如逃税、恐怖融资和洗钱等犯罪行为。
所以为取得平衡,必须实现可控匿名,只对央行这一第三方披露交易数据。
在松耦合账户体系下,可要求运营机构每日将交易数据异步传输至央行,既便于央行掌握必要的数据以确保审慎管理和反洗钱等监管目标得以实现,也能减轻商业机构的系统负担。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表示,全球都知道数字货币是大势。
其实中国央行5年前就开始研究,从数字货币入手,包括区块链在内,发挥数字经济的积极作用。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介绍的关于央行20天三次“发声”谈央行数字货币的相关信息,本文到此结束。